#微冷 1964年東京奧運開幕式中獨樹一幟的「中華民國」
1960年羅馬奧運時,國際奧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在出賽時只能以「臺灣」的名義出賽,不過可以使用中華民國國歌、國旗,但代表團的正式名稱及服裝上只能使用「臺灣」一詞。當時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在抗議中完賽,並展開正名運動,試圖恢復代表整個中國。
1963年的國際奧委會年會中,在菲律賓籍委員瓦格斯的協助下,通過了中華民國可以在奧運服裝上使用「R.O.C.」字樣的提案,中華民國的正名工作得到初步成果;可是,開幕、閉幕典禮的繞場名牌,比賽時的計分牌、公報上,仍須使用 「TAIWAN」。
在1964年10月,東京奧運開幕前的國際奧委會年會中,中華民國提出的正名案被擱置到下次年會,因此,在東京奧運中中華民國代表團還是只能以「臺灣」的名義出賽。
當時代表團面臨是否退出當屆奧運的兩難,後來基於以參加比賽為最重要原則、東京奧運是亞洲首次舉辦奧運、代表團已經進駐東京等原因,繼續參賽。
為了避免正名案表決失敗,造成被迫持「TAIWAN」名牌,參加開、閉幕式,正名小組早已超前部署,事先跟日本籌辦東京奧運的東京都知事東龍太郎協調,達成了在名牌下方以漢字「中華民國」加註的共識。相較於其他代表團大多都是用假名拼音,以漢字呈現的中華民國成為畫面上的少數。(不知道為什麼是「國」而不是「国」)
不過,對於不諳日文的奧運觀眾來說,究竟TAIWAN下放那串「日文」是什麼意思,或許他們其實也沒有那麼在乎。就這樣,在一個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中,臺灣和中華民國各自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
至於,中華民國代表團正名成功就得等到1972年慕尼黑奧運,而那也是中華民國代表團唯一一次以及最後一次代表整個中國參賽奧運。之後,就進入了所謂的「奧會模式」。
題外話1964年東京奧運除了奧運起源地希臘以外是以英文字母順序入場,當時代表團就是排在T而不是C;今年的東京奧運則會依照日文五十音的順序。